為您提供行業新聞信息,帶您了解更多動態
絎縫繡花之粵繡的特點
粵繡又稱廣繡,包括潮州繡。它歷史悠久,國內以故宮藏品為最多,具有代表性,它構圖繁而不亂,色彩富麗,光彩奪目,針步均勻多變,紋理分明,多使用濃郁的七彩原色及光影變化,具有西方繪畫韻味。絎縫繡花
它大件為尺高屏風,小如荷包套,多作寫生花鳥,按照民間風俗習慣而富于裝飾味,長以鳳凰、松鶴、牡丹、猿、鹿、雞、鵝、孔雀等為題材,混合組成畫面,頗具特色。絎縫繡花
粵繡相傳有一千余年的悠久歷史,明清以后更加盛行。粵繡亦稱廣繡,泛指廣東近二三世紀的繡品。絎縫繡花
《存繡堂絲繡錄》及《篡組英華》等書介紹明末清初的粵說:鋪針細于毫芒,下筆不忘規矩;其法用馬尾于輪廓處施以綴繡,且每一圖上必繡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,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。
根據現存粵繡作品分析,它的針步短,色彩濃艷,花紋生動寫實。雍正、乾隆時期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近東各國,當時有專作外銷品的作坊。
故宮博物院陳列有乾隆嘉慶時期粵繡掛屏、團扇、背心之類多件。其中持屏一幅,左角繡紅日灰去右方繡藤蘿老樹,中間摻雜錦雞、八哥、鸚鵡等,或立或飛神態各異,樹下白羊3只,取材布局頗有西洋油畫風味。粵繡用色濃艷過于蘇繡,且多注重光影變化。